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留守儿童冬令营:用爱搭建亲情“保温箱”

贵阳1月16日电(记者骆飞)“我会包饺子了,回去我要包给奶奶和弟弟吃!”8岁的周顺顺高兴地说。在妈妈鲁长芬手把手耐心指导下,第一次包饺子的他显得特别兴奋,只见粗糙的大手带着稚嫩的小手在洁白的面皮上划动,很快就包好了一个,大小不一地摆在盘子里。

元旦假期刚结束,周顺顺就读的贵州省贞丰县第三小学便开始放寒假。与以往放假不同,他将有一次特殊的“远行”——参加“上海·贵州青少年手拉手冬令营”,飞赴上海和父母短暂团聚。他们都是留守儿童,与父母相隔千里,最长的已经3年多没与父母见面,最短的也有半年时间。

14日下午的集体包饺子活动,吸引了不少人来参加,除部分孩子的父母外,还有来自上海的青年志愿者和上海长青中学的同学们。大家围坐在一起包饺子、交朋友,相互学习和帮助。

看到桌上摆放的肉馅、面皮,首次包饺子的周顺顺觉得新鲜,却又不知从何处下手。只见周围的人都包得有模有样,自己却始终不敢动手,他眉头紧锁,生怕包不好。身旁不时传来妈妈的催促声,让原本紧张的他更着急。

小姑娘边说边做示范,在大家的鼓励下,周顺顺总算是捏出了第一个饺子,尽管看起来更像个小包子。

此刻,妈妈鲁长芬感觉到这不只是简单的包饺子,更是一次难得亲子互动,于是她放缓了动作,耐心而细致地鼓励着孩子。不一会儿,原本畏手畏脚的周顺顺进入了状态,还不时点评别人的饺子。

2009年就出门的鲁长芬夫妇始终坚持每年过年回家和孩子们团聚一次,尽管平常没少和孩子通电话,但刚见面的一段时间总觉得生疏,明显感觉亲情缺失了不少。

作为本次冬令营的组织发起单位,贵州团省委少年部部长张娜认为,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,在山区留守的孩子们大都吃穿不愁,但情感缺失却始终存在。尤其是逢年过节,他们对父母最多的要求不再是新衣服或吃的、玩的,而是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和陪伴。

事实上,在贵州100多万留守儿童中,能参加此次活动的孩子只是极少数。更多的则只能独自在家生活学习,由祖辈或亲戚照看,电话是平时与父母维系亲情的唯一方式,每年寒暑假才能短暂团聚。此时,孩子们犹如候鸟一般,往返于父母和家之间。